筑意景观园林景观设计米乐m6

作者:小编    发布时间:2024-02-07 01:45:27    浏览:

[返回]

  米乐m6,帝王和贵戚富豪仿真自然美景和神话仙境,以自然环境为基础,又大量增加人造景物,建筑数量很多,铺张华丽,讲求气派。帝王园林与宫殿结合,称为宫苑。,文人参与造园,以诗画意境作为造园主题,同时渗入了主观的审美理想;构图曲折委婉,讲求趣味。

  四、两宋至明初,以山水写意园林为主,注重发掘自然山水中的精华,加以提炼,园景主题鲜明,富有性格;同时大量经营邑郊园林和名胜风景区,将私家园林的艺术手法运用到呎度比较大﹑公共性比较强的风景区中。

  五、明中叶至清中叶,园林数量骤增,造园成为独立的技艺,园林成为独立的艺术门类;私家园林(主要在江南)数量骤增,皇家园林仿效私家园林,成为私家园林的集锦。造园法则成熟,出现了许多造园理论著作和造园艺术家。

  中国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园林是《诗经‧灵台》篇中记述的灵囿。灵囿是在植被茂盛﹑鸟兽孳繁的地段,掘沼筑台(灵沼﹑灵台),作为游憩﹑生活的境域。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营造宫室,规模宏伟壮丽。这些宫室营建活动中也有园林建设如“引渭水为池,筑为蓬﹑瀛”。汉代,在囿的基础上发展出新的园林形式苑,其中分布着宫室建筑。苑中养百兽,供帝王射猎取乐,保存了囿的传统。苑中有宫﹑有观,成为以建筑组群为主体的建筑宫苑。汉武帝刘彻扩建上林苑,地跨五县,周围三百里,“中有苑二十六米乐m6,宫二十,观三十五。”建章宫是其中最大宫城,“其北治大池,渐台高二十余丈,名曰太液池,中有蓬莱﹑方丈﹑瀛洲,壶梁像海中神山﹑龟鱼之属。”这种“一池三山”的形式,成为后世宫苑中池山之筑的范例。

  西汉时已有贵族﹑富豪的私园,规模比宫苑小,内容仍不脱囿和苑的传统,以建筑组群结合自然山水,如梁孝王刘武的梁园。茂陵富人袁广汉于北邙山下筑园,构石为山,反映当时已用人工构筑石山。园中有大量建筑组群,园中景色大体还是比较粗放的,这种园林形式一直延续到东汉末期。

  魏晋南北朝长期动乱,是思想﹑文化﹑艺术上有重大变化的时代。这些变化引起园林创作的变革。早在东汉桓帝时大将军梁冀大起第舍,“又广开园囿,采土筑山,十里九2,以象二崤,深林绝涧,有若自然,奇禽驯兽,飞走其间”。这已开山水园的先河。十六国时期,后燕帝慕容熙在平城(今大同)筑龙腾苑,广袤十余里,起景云山于苑内,基广五百步,峰高十七丈。这时期的筑山以仿真山为主,所以山必求其宏大,峰必求其高峻。

  西晋时已出现山水诗和游记。当初,对自然景物的描绘,祗是用山水形象来谈玄论道。到了东晋,例如在陶渊明的笔下,自然景物的描绘已是用来抒发内心的情感和志趣。反映在园林创作上,则追求再现山水,有若自然。

  南朝地处江南,由于气候温和,风景优美,山水园别具一格。南齐文惠太子(萧长懋)开拓元圃园,多聚奇石,妙极山水。湘东王(梁元帝萧绎未登位前封号)造湘 东苑,穿池构山,跨水有阁﹑斋﹑屋。斋前有高山,山有石洞,蜿蜒潜行二百余步。山上有阳云楼﹑楼极高峻,远近皆见。这个时期的园林穿池构山而有山有水,结合地形进行植物造景,因景而设园林建筑。在北朝,北魏官吏张伦在宅园中模仿自然造景阳山。这个时期对于植物﹑建筑的布局也发生了变化。如北魏官吏茹皓营华林园,“经构楼馆米乐m6,列于上下。树草栽木,颇有野致。”从这些例子可看出南北朝时期园林形式和内容的转变。园林形式由粗略地模仿真山真水转到用写实手法再现山水;园林植物由欣赏奇花异木转到种草栽树,追求野致;园林建筑不再徘徊连属,而是结合山水,列于上下,点缀成景。南北朝时期园林是山水﹑植物和建筑相互结合组成山水园。这时期的园林可称作自然(主义)山水园或写实山水园。

  南北朝时佛教兴盛,广建佛寺。佛寺建筑可用宫殿形式,宏伟壮丽并附有庭园。尤其是不少贵族官僚舍宅为寺,原有宅园成为寺庙的园林部分。很多寺庙建于郊外,或选山水胜地营建。这些寺庙不仅是信徒朝拜进香的圣地,而且逐步成为风景游览的胜区。此外,一些风景优美的胜区,逐渐地有了山居﹑别业﹑庄园和聚徒讲学的精舍。这样,自然风景中就渗入了人文景观,逐步发展成为今天具有中国特色的风景名胜区。

  隋炀帝杨广即位后,在东京洛阳大力营建宫殿苑囿。别苑中以西苑最著名,西苑的风格明显受到南北朝自然山水园的影响,采取了以湖﹑渠水系为主体,将宫苑建筑融于山水之中(见隋西苑)。这是中国园林从建筑宫苑演变到山水建筑宫苑的转折点。

  唐朝国力强盛,长安城宫苑壮丽。大明宫北有太液池,池中蓬莱山独踞,池周建只廊四百多间。兴庆宫以龙池为中心,围有多组院落。大内三苑以西苑为最优美。苑中有假山,有湖池,渠流连环。长安城东南隅有芙蓉园﹑曲江池,一定时间内向公众开放,实为古代一种公共游乐地。

  唐代的离宫别苑,比较著名的有麟游县天台山的九成宫,是避暑的夏宫;临潼县骊山之麓的华清宫,是避寒的冬宫。

  盛唐时期,中国山水画已有很大发展,出现了寄兴写情的画风。园林方面也开始有体现山水之情的创作。盛唐诗人﹑画家王维在蓝田县天然胜区,利用自然景物,略施建筑点缀,经营了辋川别业,形成既富有自然之趣,又有诗情画意的自然园林。中唐诗人白居易游庐山,见香炉峰下云山泉石胜绝,因置草堂,建筑朴素,不施朱漆粉刷。草堂旁,春有绣谷花(映山红),夏有石门云,秋有虎溪月,冬有炉峰雪,四时佳景,收之不尽。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在柳州城南门外沿江处,发现一块弃地,斩除荆丛,种植竹﹑松﹑杉﹑桂等树,临江配置亭堂。这些园林创作反映了唐代自然园林式别业山居,是在充分认识自然美的基础上,运用艺术和技术手段来造景﹑借景而构成优美的园林境域。

  从中晚唐到宋,士大夫们要求身居市井也能闹处寻幽,于是在宅旁葺园地,在近郊置别业,蔚为风气。唐长安﹑洛阳和宋开封都建有大量第宅园池。宋代洛阳的第宅园池多半就隋唐之旧。从《洛阳名园记》一书中可知唐宋宅园大都是在面积不大的宅旁地里,因高就低,掇山理水,表现山壑溪池之胜。点景起亭,揽胜筑台,茂林蔽天,繁花覆地,小桥流水,曲径通幽,巧得自然之趣。这些名园各具特色(见洛阳名园)。这种根据造园者对山水的艺术认识和生活需求,因地制宜地表现山水真情和诗情画意的园,称为写意山水园。

  北宋时建筑技术和绘画都有发展,出版了《营造法式》,兴起了界画。宋徽宗赵佶先后修建的诸宫米乐m6,都有苑囿。政和七年(1117)始筑万岁山米乐m6,后更名艮岳。艮岳主山寿山,岗连阜属,西延为平夷之岭;有瀑布﹑溪涧﹑池沼形成的水系。在这样一个山水兼胜的境域中,树木花草群植成景,亭台楼阁因势布列。这种全景式地表现山水﹑植物和建筑之胜的园林,称为山水宫苑。

  元﹑明﹑清三代建都北京,大力营造宫苑,历经营建,完成了西苑三海(见北海﹑中海﹑南海)﹑故宫御花园﹑圆明园﹑清漪园(今颐和园),静宜园(香山)﹑静明园(玉泉山),及承德避暑山庄等著名宫苑。

  这些宫苑或以人工挖湖堆山(如三海﹑圆明园),或利用自然山水加以改造(如避暑山庄﹑颐和园)米乐m6。宫苑中以山水﹑地形﹑植物来组景,因势因景点缀园林建筑。这些宫苑中仍可明显地看到“一池三山”传统的影响。清干隆以后,宫苑中建筑的比重又大为增加。这些宫苑是历代朝廷集中大量财力物力,并调集全国能工巧匠精心设计施工的,总结了几千年来中国传统的造园经验,融汇了南北各地主要的园林流派风格,在艺术上达到了完美的境地,是中国园林的宝贵遗产。大型宫苑多采用集锦的方式,集全国名园之大成。承德避暑山庄的“芝径云堤”﹑仿自杭州西湖苏堤,烟雨楼仿自嘉兴南湖,金山仿自镇江,万树园仿真蒙古草原风光。圆明园的一百多处景区中,有仿照杭州的“断桥残雪”﹑“柳浪闻莺”﹑“平湖秋月”﹑“雷峰夕照”﹑“三潭印月”﹑“曲院风荷”,有仿照宁波“天一阁”的“文源阁”,有仿照苏州“狮子林”的假山等。这种集锦式园林,成为中国园林艺术的一种传统。这时期的宫苑还吸收了蒙﹑藏﹑尔等少数民族的建筑风格,如北京颐和园后山建筑群﹑承德外八庙等。清代中国同国外的交往增多,西方建筑艺术传入中国,首先在宫苑中被采用。如圆明园中俗称“西洋楼”的一组西式建筑,包括远瀛观﹑海晏堂﹑方外观﹑观水法﹑线法山﹑谐奇趣等就是当时西方盛行的建筑风格以及石雕﹑喷泉﹑整形树木﹑绿丛植坛等园林形式。这些宫苑后来被外国侵略者焚毁了。

  明清时期,江浙一带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南京﹑湖州﹑杭州﹑扬州﹑无锡﹑苏州﹑太仓﹑常熟等城市,宅园兴筑盛极一时(见江南园林﹑扬州名园﹑苏州名园﹑太仓园林)。这些园林都是在唐宋写意山水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强调主观的意兴与心绪表达,重视掇山﹑叠石﹑理水等创作技巧;突出山水之美,注重园林的文学趣味。

  1840年战争后,特别是辛亥革命后,中国的园林历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主要标志是:公园出现了,西方造园艺术大量传入中国。从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这个时期,中国园林发生的变化是空前的,园林为公众服务的思想,把园林作为一门科学的思想得到了发展。一些高等院校,如中央大学﹑浙江大学﹑金陵大学等,开设了造园课程。1928年曾成立中国造园学会。

  战争后,帝国主义国家利用不平等条约在中国建立租界。他们用掠夺中国人民的财富在租界建造公园,以满足殖民者的需要,并长期不准中国人进入。这种公园比较著名的有上海的外滩公园,或称外滩花园(现黄浦公园,建于1868年;图1),虹口公园(建于1900年),法国公园(又名顾家宅公园,现复兴公园,建于1908年);天津的英国公园(现解放公园,建于1887年),法国公园(现中山公园,建于1917年)等。1926年,在五卅运动和北伐战争的影响下,上海的公共租界工部局才内定将公园对中国人开放,后于1928年上海外滩公园(20世纪20年代)

  随着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清朝末年,便出现了首批中国自建的公园。其中有齐齐哈尔的龙沙公园(建于1897年),无锡的城中公园(建于1906年),北京的农事试验场附设公园(建于1906年,现为北京动物园的一部分),成都的少城公园(建于1910年,现人民公园),南京的玄武湖公园(建于1911年)等。这些公园多为清朝地方当局所开辟,祗有无锡城中公园为当地商人集资营建。辛亥革命以后,北京的皇家苑囿和坛庙陆续开放为公园,有1912年开放的城南公园(先农坛),1914年开放的中央公园(社稷坛,现中山公园),1924年开放的颐和园,1925年开放的北海公园。许多城市(主要在沿海和长江流域)也陆续建立公园。有些是新建的,如广州的中央公园(现人民公园)和黄花岗公园(均建于1918年);四川的万县西山公园(建于1924年)和重庆中央公园(建于1926年,现人民公园);南京的中山陵(建于1926~1929年),建筑为建筑师?彦直设计,园林为园艺家章守玉设计,是气势宏伟的优秀陵园。有些是将过去的衙署园林或孔庙开放,供公众游览,如四川新繁的东湖公园(1926年开放),上海的文庙公园(1927年开放,现南市区文化馆)。到抗日战争前夕,在全国已经建有数百座公园。抗日战争爆发直至1949年,各地的园林建设基本上处于停顿状态。在中国近代公园出现的同时,一些军阀﹑官僚﹑地主和资本家仍在建造私园,如府邸﹑墓园﹑避暑别墅等。较有代表性的是荣德生建的梅园(1912),王禹卿建的蠡园(1927),均在无锡。这一时期建造的私园一种是按中国传统风格建造,不过艺术水平已不如明清时期;一种是模仿西方形式建造,一种是中西风格混杂(当时称为“中西合璧”),都很少有优秀作品。

  西方造园艺术传入中国,虽然可上溯到清代干隆时期的圆明园西洋楼,甚至明末清初东南沿海一带一些绅商的私人花园,但影响很小。租界建造的公园和宅园才使西方造园艺术为较多的人所认识。租界公园的风格,以当时风行世界的英国式为主(见英国自然风景园)。小公园以英国维多利亚式较多,如上海的外滩公园和天津的英国公园;大公园如上海的虹口公园和兆丰公园(现中山公园,建于1914年)多为英国风景式的。

  其它风格的造园手法,在租界的公园和那个时期的一些中国园林中也可找到。例如上海的凡尔登公园(现国际俱乐部)和法国公园的沉床园,都具有明显的法国勒诺特尔式风格(见法国园林);河南鸡公山的颐楼和无锡锡山南坡的水阶梯,显然具有意大利台地园风格(见意大利园林);上海的汇山公园(现杨浦区劳动人民文化宫)局部风景区是荷兰式的。

  无锡城中公园(20世纪30年代)另外,入侵中国的俄国﹑德国和日本等帝国主义,也把它们本国的园林风格带到中国,例如天津就曾建有俄国公园﹑德国公园﹑大和公园(都已毁坏)。但这些国家的园林风格在中国的表现都不是很纯正的,外来的各种风格常常互相混杂或者同传统的中国风格相混杂。外来的园林风格除了对沿海﹑长江流域和个别边疆省份(如云南﹑新疆﹑黑龙江)有明显影响外,对广大中国内地则影响甚微。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