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乐m6中国古典园林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受到了山水画等艺术形式的诸多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山水画开始形成,其与自然融合的思想也呈现在当时的古典园林中。隋唐时期山水画发展出青绿山水和水墨山水两种不同类型,园林则以皇家园林建设为标志,呈现情景交融,诗词、书画与园林协同发展的趋势。五代十国、宋元时期山水画技艺进一步发展,创作上更具特色,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和寺院园林三种古典园林类型作为独立的分支分别发展。到了明代后期臻于成熟,“以画入园、因画成景”的造园理念得到了充分的确立,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典园林与山水画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很强的关联性,因为其创作者是同一批中国文人。如画家王维的辋川园和宋徽宗赵佶的艮岳,都是画家造园的例证。他们根植于中国古典文化,对山水元素进行捕捉和抽象,将个人的山水情结和对自然美的高度鉴赏能力以及对人生哲理的体验、感怀表达在画面上,也实践在园林的建造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山水意境美。在具体的造园过程中,山水画中一些空间经营的绘画技法成为园林造景的手法来源,山水画所追求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意境美成为古典园林的一种理想审美境界。
李可染先生认为意境是艺术的灵魂,客观事物精粹部分的集中,加上人的思想感情的陶铸,经过高度艺术加工达到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从而表现出来的艺术境界,就叫作意境米乐m6。中国山水画注重写意,追求自然山水胸中与丘壑浑然一体的境界,画面中的一些景物不是完全追求真实的再现,而是表达画家的内在思想和情趣。
在园林中,造园者继承了山水画中的意境内涵,在表现自然的基础上,将个人的感悟融入园林中,让游园者在参观欣赏时也引发某种联想,从而上升至意境体验米乐m6。可以说,山水画通过布局把庞大的自然山水融入平面的画面中,是一种“有无相生、虚实结合”的意境美,而园林则把丰富的自然景观融于有限的立体空间中,“一拳代山,一勺代水”,具有“情景交融、诗情画意”的意境美。
对“以画入园”意境美的追求使得园林在空间要素的处理上出现诸多变化。首先是遵照绘画效果和技法进行假山的营造,注重对山体整体形态的画意追求,正如计成在《园冶》中所说“深意画图,余情丘壑”。在细节上有根据画理进行叠石堆山的皴法,可通过不同的皴法来表现不同画家的流派和风格,如黄石节理面比较平直、显得方正顽劣,用来表现折带皴和斧劈皴;太湖石圆润而富于变化、周身多孔洞,用来表现卷云皴。张凤翼《乐志园记》中假山模仿的则是元代画家黄公望的笔法,“仿大痴皴法,为峭壁数丈”,是一种披麻皴的技法。这种绘画技法线条圆润、饱满,常被用于表现土石山体的坡状形态,在园林中常用于大、中型园林之中,依托现实山体造园,混假山于真山之中,显得更为自然。
在山水画中,除了对空间要素的塑造和组合,更要注意画面整体的空间布局。谢赫关于山水绘画的“六法”论中的“经营”一词可谓山水画空间布局的核心,它既是对单个空间元素的安置,更是对画面整体格局的把握。在二维画面向三维空间转化的过程中,山水画的空间经营思想也会带入到园林的设计之中,体现在园林空间的组织上。
古典园林中造园者常用窗楹、门洞等作画框,把框外的景致引入观者的视野,将立体的景观给人以平面画卷的视觉感受。计成在《园冶》中说“刹宇隐环窗,仿佛片图小李”,即通过亭台楼阁的漏窗欣赏远处的庙宇,漏窗中的风景就像唐代画家李昭道画笔下的小幅山水画,有着文人清雅的意境美。
山水画中,画家会通过调整景物的位置来达成对景的效果,相对的景物互为补充,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对应关系,别有意趣。古典园林中,造园者也常设置视线上有对应关系的景物串联空间,相互呼应。上下、左右、远近的景致都可以互为对景。西方景观中对景常位于一条轴线的两端,但古典园林中更多的是在曲折转弯或者通透空间处设置对景,景物之间不正面相对,仅能观察到景物的侧面。这种灵活的对景能使人产生步移景异、层出不穷的感觉,具有含蓄的意境美。
山水画中常用借景手法将不同位置关系的风景绘入画中,通过笔墨技法的重合而产生联系。如从画面近处的山脉两峰之间看到远处的峦石,既扩大了景深也丰富了画面。古典园林中引入绘画的借景手法,将观赏者的视线引向园林之外,使园林与周围的自然山水环境沟通起来,从而突破有限空间,获得无限深远的意境。《园冶》中将借景分为“远借、邻借米乐m6、仰借米乐m6、俯借和应时而借”五种,前四种借景方式是从空间上把内外、远近、高低的景物融为一体来设计,“应时而借”则是在空间景观中引入时间元素,把春夏秋冬贯穿起来,使园林四季景观交融渐变米乐m6。
山水画在构图上讲究“虚实相生”,画家一般不直接表现主要的景物,而是通过要素之间的重叠穿插,由近及远,曲折委婉地将景物表现出来,从而产生无穷无尽、意味深长的意境,正所谓“景愈藏,景界愈大;景愈露,景界愈小”。古典园林也同样追求曲折委婉的意境美,故常在游览路线中设置一些高于视线的障碍物,如植物、山石和围墙栏杆等来阻挡视线,引导空间转折,营造“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
山水画的意境不仅在于静态的视觉效果,还体现在视线在画面中的动态体验。山水画的透视无固定的视点,观者可以随着画面的展开平行移动视点,随着视线的移动,静态的山水随之流动变化,“景随人迁,人随景移”,身临其境。这种绘画技法不仅表达了单个场景的空间,还表现了动态的时间。园林布局借鉴这种方法,构筑一种蜿蜒曲折的“步移景异”的特点,人在行进过程中,空间时而开阔时而幽闭,如画卷徐徐展开,可以感受景致的不断变化,带来视觉和心灵的多种体验。